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医药业:追逐市场阳光 伸展成长活力

    全球主要药品零售市场2007年销售总金额达到4146.2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增速创40年来的新低。增长重心从欧美日等主流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和从专利药主导向非专利仿制药转移的趋势愈发突出。

    2007年前11个月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4.56%和51.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保”制度的建设以及新“医改”的即将推出可望增加公共投入,降低消费门槛,刺激医药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从而推动医药行业实现持续成长。给予“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化学原料药行业受价格周期性上涨推动,利润大幅增长。随着产业竞争加剧、环保与成本压力增大,行业集中度可望提升,优势企业依靠向下游制剂产品延伸产业链和争取国际仿制药更大份额可望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弱势企业依赖周期性价格波动获取短期快速发展将难以支撑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直接面向医药消费市场的化学制剂药、中成药和生物医药行业2007年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中化学制剂药行业通过横向向制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纵向向上游原料产品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拓展可望实现新的突破;中成药行业随着新增补中药注册规定颁布和中药注射剂“开禁”,产业集中度可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环境改善;生物医药行业受计划免疫扩容刺激有望实现稳定增长。

    给予化学原料药细分行业“中性”的投资评级;给予化学制剂药、生物医药和中成药细分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看好海正药业规模、技术与市场优势明显以及在国际规范市场上拥有较稳定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受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小,以及拓展制剂产品带来的新增长对长期稳定成长的支撑和推动。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看好恒瑞医药、科华生物等拥有较强的产品与市场优势的企业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新产品研发和推出从而扩大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且放大盈利规模,实现快速、稳定、长期成长的未来成长前景,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

    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热点转移

    在全球大约643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中,欧、美、日三大市场占有88%的份额,是全球的主流市场。IMSHealth公司最新于3月12日发布的2007年美国处方药市场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处方药数量增长2.8%(2006年增幅为4.6%);处方药销售金额增长3.8%,达到2865亿美元(2006年增幅为8.3%),增幅为1961年以来最低水平。IMS在对全球13个主要药品零售市场由2007年11月上溯12个月累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总金额达到4146.2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稍低于其较早对全球医药市场预测6~7%增长率的估计,增速创40年来的新低。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重心从欧美日等主流市场向拉美、东欧、亚洲等新兴市场转移和从专利药主导向非专利仿制药转移的趋势愈发突出。

    从IMS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到2007年,欧美日等国医药市场增长放缓的同时,拉美和印度、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的增速却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景象,年增长率高出前者2倍。这一方面与这些国家基数相对较低有关;同时也与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推动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同步。

    导致欧美日药品市场增长趋缓存在以下原因:首先,随着医疗保健服务支出持续扩大,给政府带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巨大压力,迫使政府极力压抑医药支出,促使医药消费向较低成本的非专利仿制药倾斜,导致市场销售增长主力的专利药消费受到一定压抑,带动增速减缓;其次,一方面,大量专利药专利保护到期相应减少了专利药在市场上的比重。

另一方面,专利药销售下降严重削弱了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了医药企业对研发专利药的投入热情,转而重点放在投入成本与时间均风险较低的已有专利药的二次研发上,相应减少了专利新药上市的数量;另外,对药物安全性问题广泛关注程度上升,促使医药监管机构对新药审批更为谨慎,如美国2006年开始更为严格的MedicareD的施行,新药批准数量大为减少,审批进程更显冗长,进一步降低了新药上市数量与速度。同时,初级保健领域的产品增长向生物技术以及特殊治疗领域产品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创新疗法则被更多地用于特殊病患群体,比如癌症患者。
    据美国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经济学家预计,未来十年内,美国卫生保健开支将以每年6.7%左右的速度增长,超过美国经济4.9%的年增长速度。到2017年,美国政府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将近乎翻倍,达到43000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内处方药支出也将翻番,达到5157亿美元,2007年该数值为2313亿美元。2007年多数治疗领域内,非专利药物的使用延续了取代品牌专利药的趋势,使得非专利药物2007年处方量占据总处方量67.3%的分额。2007年,全球约有35种、约17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转变为非专利药,间接推动了非专利药物处方量大幅度增长10%。全年原研新药的销售金额仅为4.41亿美元。2008年仍有价值约130亿美元的专利药物将面临专利到期问题。与此同时,已上市药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关注程度正日益高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对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关节炎、糖尿病治疗药以及抗抑郁药物等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十分重视。过去的30年里美国FDA批准新药数越来越少,2007年仅为19个,为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去年平均每5个新药申请只批准一个。另外,降血脂药物依然是美国处方药市场最大的治疗类别产品。消化道主要治疗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位列第二,其他抗精神病药取代抗抑郁药名列第三,而抗肿瘤药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

    IMS预计2012年前美国处方药市场的复合年增长将为3%~6%。2008年增幅将低于2007年约1个百分点。大约5~8个具重磅炸弹潜力的新药有望于2008年上市,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非专利药物竞争导致的价格和整体销售下降。

    全球医药市场的变化将给中国等新兴国家带来重要的影响。其中,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重心从欧美日等主流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将驱使跨国药企依托其产品和市场拓展的巨大优势加大进入新兴国家市场的力度和步伐,对进入国医药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而主流市场从专利药主导向非专利仿制药转移的趋势亦将吸引全球医药产业转移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国家医药企业凭借成本比较优势和一定的技术实力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中去分享这块巨大的蛋糕并且发展自己

    国内医药市场扩容升温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医药行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207.2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4.56%,高于上年同期18.26%增幅6.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为499.21亿元,同比增长51.07%,远远高于上年9.2%的增幅。统计数据还显示,2007年前11个月,除了财务费用可能因为汇兑损失增加略大以外,其他费用增幅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另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在6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16%。

    纵览近两年医药行业运行情况,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稳定,尽管2006年有所下降,但2007年得以全面恢复;利润波动较大。
$Page_Split$

2007年利润总额的大幅上升与2006年全行业受到出口原料药价格低位徘徊、频繁的药品降价以及反商业贿赂的冲击等市场波动与政策调控影响导致基数较低有关;而2007年化学原料药多个品种市场价格大幅飙升以及药品市场回暖、需求上升也对全行业的利润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以及新“医改”的即将推出对于医药市场的升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规范和市场监管的继续有序展开强化了行业良性发展基础和环境,保障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农村医药市场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从2002年10月启动以大病统筹为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2429个县级地区得到覆盖,占84.87%;参加人口为7.2亿,占82.83%。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筹集资金已达353亿元。

    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该项制度建设由试点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到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人负担。劳动社会保障部公布,2008年,对新农合的财政补助从现行的40元提高到80元,整个个人筹资标准将达到90元。有分析推算,以2008年全国7.5亿农民计算,预计筹资总规模将达到600亿元,资金供给增量将达到348亿元以上,拉动的医疗消费市场大约有1130亿元的规模。另外国家发改委计划2008年和2009年将各安排27亿元建设资金投入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挖掘基础市场潜力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2007年7月开始试点,全年全国新增参保人数超过6000万,其中城镇居民人数为4068万。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3966万和3131万,分别比上年增加1429万和764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标人群为2.4亿人,2008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08年对基本医保人员每人提供财政补贴达到80元,使筹资标准达到240元,预计将提供96亿元的资金供给增量,总筹资可望达到1500-2000亿元,拉动的医疗消费市场将有大约5400亿元的规模。

    新“医改”升温降低消费门槛,开启市场空间

    自从2006年8月国务院成立16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以来,所谓的新“医改”开始预热。近期四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新“医改”方案在征求社会各方意见最终明确后,将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医院进行试点,争取用1到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医改。

    根据透露出来的信息,新“医改”将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维护公益性质;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公立医院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据悉,2008年用于新“医改”的财政年度投入总量将超过1900亿,到2010年则将达到4000亿左右,从而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同时,围绕着新“医改”可能涉及的如医院“医药分家”等重要问题解决的尝试也在各地展开。包括南京地区的医院药房托管、河南省的“全省医疗机构”同药同价,杭州药品集中招标同城同价等。尽管新“医改”的推出和真正实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和实行的效果尤其是对医药行业的影响目前尚有待观察。但随着新“医改”的完全铺开,其中,与医药行业关系密切的“医药分家”目标实现尽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医院从医药流通领域逐步退出是未来发展趋势,可望促使医药市场的完全开放和医药企业的平等竞争,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医药市场的开放规范,为医药行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007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首批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预计4月将公布国家基本药品目录草案;6月将全面推行。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其中很多药品都是价廉有效的药品,药品包装上将明示药品价格,并且国家有关部门将给出倾斜政策,鼓励企业生产这些药品。尽管有可能进一步拉低药品价格,但是基本药物制度改革通过降低医药消费门槛,有望刺激医药消费需求,激活市场,提升医药企业的有效供给,有利于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

    行业继续全面规范稳固发展基础

    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政策更加鼓励创新,注重新药的科技含量。新药门槛得以提高将大大限制新药的审批速度和数量,将有利于已经拥有多个新药证书的企业和自主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随着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和新一轮GMP检查与认证开始,以及治理商业贿赂、各地推行挂网招标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医药行业和医药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一部分不规范的医药企业退出行业和市场,为新的市场腾出了新的空间。

    成本上升推动药价结构性上涨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的药品价格调整决定,成为发改委在明确表示药品价格政策由大规模普降转向每两年微调一次后的首次药价调整。大部分产品调价方向是上调,最高涨幅接近三倍,涉及抗生素、抗肿瘤、激素类、镇痛类、基础输液产品,以及呼吸、泌尿、心脑血管、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药物,以输液类产品受益最大。虽然不能从这一次的药品价格总体上调就断定未来药品价格调整方向的改变,药品价格依然受到政策的严格控制,未来总体大幅上调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威胁的增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药价结构性上涨的压力开始增加。

    外资产品主导国内市场增大竞争压力

    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中60%的产品由外资企业提供,并同时摄取了60%利润。国际医药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与速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各大跨国药企在面临各种复杂的经营环境不利的局面下,纷纷将市场拓展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俄罗斯、巴西等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空间的新兴市场。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与去年15%的行业平均增幅相比,多数达到20%以上,有些甚至到30%。如葛兰素史克大中国地区销售额增幅24%,处方药部分增幅高达30%,而其全球平均增幅仅为2%;阿斯利康全球增幅7%,在中国区则达25%;罗氏全球销售额增长10%,在中国则高达30%;诺华集团中制药部分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有6%,营业收入甚至出现-9%的倒退,但在中国的增幅达24.5%,其中制药部分达27%。
$Page_Split$
尽管各大药企在中国的销售额都只占全球销售总额的1%-2%,有些甚至低于1%,但都正在持续加大对华投资,通过兴建研发中心、扩充工厂与销售队伍,争夺市场空间。
    借助保险统筹激活潜在需求推动市场扩容

    我国人口基数大,疾病种类复杂,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由2000年的10.45%,上升到2005年的13%。庞大的人群和老龄化加速必然会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增长;而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也逐年上升,经济实力的增长相应支撑了居民对医药消费的有效需求。但公共投入的长期不足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严重压抑了巨大的医药需求。有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就农村和城市应住院而未住院治疗的比例都在30%以上。中短期内单纯直接依赖公共投入增加,筹集足够的资金满足所有群体的医药消费需求存在较大的现实困难。而从借助保险统筹机制入手,筹集急需资金满足大病治疗需求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改革方向。大病统筹等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克服中短期医疗保健资金缺乏,激活巨大的潜在医药消费需求,改善和推动医药市场扩容,进而提高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有分析认为:2008年,预计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收入水平仍将达到增长30%左右的目标。据IMS预测,按GDP测算,2015年中国药品消费将达11000亿,相当于药品市场2006年-2015年10年复合额增长率在13.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消费国。

    化学原料药行业-价格潮涨盛宴之后的徘徊

    2007年前11个月中,化学原料药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44.89亿元,同比增长24.14%,高于2006年同期15%增幅达到9.1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95.83亿元,增幅更高,达到48.15%,远远高于2006年19.58%的增幅。利润的大幅飙升主要发生于2007年下半年。

    长期以来,随着国际化学原料药产业的持续转移,我国在某些品种上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能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其中维生素C、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和糖精钠的出口分别约占世界贸易量的65%、40%、60%和90%。2001年以来,我国原料药的出口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行业内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依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导致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特点较为突出。在经历了2006年相对低迷徘徊之后,2006年低至2007年初,多个化学原料药产品市场受供给短缺与下游抗感染类等化学制剂药市场回暖拉动以及维生素消费向饲料添加剂市场扩展等因素刺激,需求出现上扬,价格一路走高,行业利润快速大幅增长。

    目前大多数化学原料药产品正处于一轮周期性价格波动的上涨与平稳阶段,尽管少数产品上仍存在一定涨价空间,但未来随着产业政策调整和环保、原材料、能源压力的持续增加,一方面可能促使行业优胜汰劣竞争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趋于提高,有利于优势企业产业地位的提升,盈利规模扩大,降低仅仅依赖周期性的价格波动获取短期快速发展的短缺经营行为发生,净化竞争环境,使得行业周期性发展的特色逐步淡化,建立行业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产业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将继续对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多数化学原料药市场容量有限而产能出超的固有矛盾长期存在,有可能推动全行业重新陷入价格下降,利润下滑的周期。

2008年将是制药行业环保政策调整较为集中的一年。《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处于征求意见期间,预计上半年推出的可能性较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制药行业一直是国家环保规划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据统计,尽管制药工业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但是污水排放量却占到了全国总污水量的2%左右。尤其是在制药行业中生产规模大的原料药更是环保治理重点。目前,制药企业大部分执行的都是原污水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虽然征求意见稿存在一定的宽限期,但未来2年中将逐步推开,预计新规将给企业带来5-10%的总成本提升。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执行,将维生素、青霉素等大宗原料药划入限制外商投资行列。随后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再度将维生素C和青霉素这两类大宗原料药划入限制发展类项目。

    虽然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在经历了从每十亿单位7美元涨到18至19美元的狂潮后又回到了8美元左右,并且和阿莫西林一起仍处于价格持续上升通道内。但日前,处于同一产品线的抗生素中间体7-ACA的主要生产商石药集团将其价格从950元/千克直接降至750元/千克,达至两年前的价格低位,势必可能拉低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未来走势,或许会影响今年抗生素原料药的市场格局。另外自2007年以来,维生素B2、VB5、VC等品种纷纷涨价,而在延续了去年6月份开始内销价上涨15%-20%,外销价上涨5%-10%的涨势后,随着全球VE主要厂商之一的帝斯曼将报价提高到了180元/公斤后,近期国内两大维生素E生产企业新和成(40.90,0.76,1.89%,吧)(002001)和浙江医药(22.54,0.25,1.12%,吧)(600216)也相继提高VE产品的价格,提价幅度都高达120%,但涨势能否延续仍待观察。生产维生素B2的广济药业(16.23,-0.70,-4.13%,吧)分别于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2月、3月连续披露公司主导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的公告。

    面对产业政策的不断收紧和价格走势的不乐观,许多化学原料药企业通过向西部地区转移产能来规避成本压力,但也许只能暂时延缓;一些优势企业则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拓展产品市场的途径来减少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给企业经营稳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海正药业(21.01,-0.95,-4.33%,吧)和华海药业(23.66,0.00,0.00%,吧)利用企业在原料药上的既定优势,积极开发下游制剂药的国际市场准入认证和国内制剂药市场的营销拓展,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化学制剂药行业-追逐市场阳光,纵横伸展成长

   2007年1~11月,全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61.85亿元,同比增长24.29%;完成销售总产值1552.75亿元,同比增长21.75%;产销率为93.33%,同比下降1.9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15.86亿元,同比增长22.88%,高于2006年同期15.84%增幅约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56.55亿元,增幅达到49.79%,大幅高于2006年几乎无增长的0.71%近50个百分点。2007年1~11月,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73.44亿元,同比增长42.80%,列医药子行业增幅第2位,增幅同比提高了24.34个百分点。
$Page_Split$

从2007年化学制剂药行业的运行走势上可以发现,与2006年受药品价格下调和反商业贿赂的冲击导致行业整体利润出现最高达10%幅度下滑比较,2007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反弹,并且超出正常增幅达到近50%的增长幅度。但仔细分析其销售收入与总费用增幅维持较平稳的增幅水平后,利润增长大幅攀升与2006年因为利润下滑导致比较基数过低有关。在药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的条件下,未来利润增幅将可能回复到与销售收入增长较为同步的水平。

    但无论如何,2007年化学制剂药行业利润增长强劲恢复的结果毋容置疑。这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推行下,政策调控使药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反商业贿赂对医药市场的无序状况的约束加强,医药消费需求因而得以升温,市场环境显著改善密切相关。未来随着医疗保健公共投入与补贴的逐步增长,具有巨大潜力而且长期被严重压抑的医药消费需求可望进一步释放。并且,随着新“医改”的逐步实施和医疗保健制度的有效完善,医药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可望得到全面规范和根本改善,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化学制剂药行业将迎来因为体制改良与需求增长而升腾的市场朝阳。

    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医药消费市场上,依据技术优势和营销实力,外资产品仍主导药品价值的重心,占据中高端市场药品的主要份额,而且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力度和步伐仍在增大和加快。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辉瑞、默克、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目前外资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医药产品销售总额中占据27%左右的份额;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医疗器械市场上占80%左右的份额;有些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垄断,如礼来公司占据了我国胰岛素市场99%的份额。国内企业仍存在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调,辐射能力有限,市场竞争混乱等问题。同时面临着主要终端市场开放度较低,同时集中招标也带来一定的成本上升和对经营计划的冲击,许多弱势企业只能艰难生存。化学制剂药行业中长期存在的产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等问题较为突出。

    然而,在医药市场市场逐步回暖和日渐规范的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部分优势企业正在利用这一历史性的市场机遇,积极开发产品和拓展市场,从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采取的具体策略是纵向向产业链上游的原料药市场和向化学制剂药的国际市场横向拓展。如恒瑞医药(46.31,-1.73,-3.60%,吧)和华东医药(15.98,0.13,0.82%,吧)一方面继续加大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规模;另一方面,利用其在制剂药产品上的优势,积极开发上游原料药产品,争取进入国际市场认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成长。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68%。数字显示,中国正从单纯的原料药出口向技术含量高的制剂出口转移。但是出口主流市场的多为“三资”企业的产品,并且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内资企业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低端市场。有消息指目前目前已经有浙江华海药业(23.66,0.00,0.00%,吧)制剂药生产通过美国FDA认证;深圳立健头孢菌素制剂大批量销往欧洲;海正药业(21.01,-0.95,-4.33%,吧)、上海天平、复星药业、西安千和、大连美罗等实现固体制剂出口。

另外不少药企正在进行或已经通过了一系列制剂出口国际市场的国际认证,比如WHO认证、澳大利亚认证、欧盟认证等,今年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或许能达到20家。制剂出口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华北制药(8.03,0.12,1.52%,吧)、双鹤药业(28.51,0.44,1.57%,吧)等正在积极进行制剂产品在欧美市场的认证申报外,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例如深圳高卓等也在积极准备开拓国际主流市场。尽管化学制剂药行业实现大规模进入欧盟日主流医药市场还仍有较长的距离,但毕竟已经开始了艰难的起步。未来主流市场因控制医疗保健费用将不得不向外产业转移,在此进程中,部分优势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可望构成企业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中药行业-结构优化保障长期成长

    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82.79亿元,同比增长21.08%,高于2006年同期14.69%增幅约6.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35.93亿元,增幅达到52.6%,大幅高于2006年的3.05%近50个百分点。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中药企业近1500家,产业经济规模突破千亿元;已有中成药品种9000余个,剂型40多种;中药产品年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长期以来,凭借政策倾斜,国民用药习惯,中药自身的比较优势,中成药产品取得了稳定发展,分别在医院终端和零售市场尤其是其中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和份额,对外出口也表现平稳。

    尽管2006年由于费用增长过快而市场受政策调控陷入低迷导致利润大幅下滑,但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类似,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中药行业受惠于市场逐步扩容和需求回暖,2007年也实现了利润的恢复性反弹。同时出口也摆脱增速减缓的局面。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中药产品对亚洲市场的出口额达7.69亿美元,同比增加9.77%,平均价格上涨6.31%,所占比重达到65.25%。对欧洲出口中药产品1.81亿美元,同比增长5.53%,比重达到15.38%。

    2008年影响中药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包括:按照国家药监局有关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所有生产中药饮片的厂家都必须通过GMP认证,未获得药品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家药监局日前已恢复约七家公司鱼腥草注射液肌内注射使用。由于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2006年6月,国家药监局曾发布了暂停使用通告;备受行业瞩目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将于近期正式颁布实施。规定中扩大了创新药的范围,而在仿制方面,新规定大大提高了注册门槛。另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今年将全面恢复和规范中医在药店坐堂行医的传统。

    中药饮片作为中药行业特有的一种产品类型,在推行规范化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难度。GMP认证无疑将提高进入门槛,增加集中度,长远有利于行业发展,短期可能构成较大压力。退出的市场空间将有利于中成药的替代。相对于传统中成药剂型,中药注射剂具有疗效更快更明显,毛利率水平更高等特点,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开发资金。但由于产品竞争无序,质量参差不齐,一度遭到国家暂停使用。随着逐步开禁,2008年中药注射剂可望走出低谷。目前,中药注射剂主要应用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呼吸系统等领域。1999年-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平均增长率超过30%,年销售额约为170亿元人民币。

而《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颁布实施将鼓励中药产品创新,并优化行业结构,促进健康发展。
    中成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成本相对低廉、对常见病和慢性病均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市场广阔,成长前景良好。尽管近年来药材成本有所上升,中药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伴随着医药市场扩容和需求上升的步伐加快,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的中成药产品在以OTC非处方药为主的零售市场上将可望继续走在持续上升通道;而在医院终端市场,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和规范,以及中药注射剂的逐步开禁和新的中药注册管理政策的实施,拥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可望加快,从而提升中成药行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出口亦将延续平稳发展的势头。

    生物医药-血液来源从紧,计划免疫扩容提升产业集中度

    2007年1~11月,生化与生物制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45.88亿元,同比增长22.14%,略低于2006年同期25.04%增幅约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55.79亿元,同比却增长45.83%,大幅超出2006年11.59%的增幅约35个百分点。

    受惠于政策倾斜和需求持续旺盛,生物医药行业长期保持了超过20%的增长幅度。尽管随着上游原料尤其是血液来源趋于紧张,增幅有所减缓。但因主要产品如人血白蛋白等价格上涨等原因,加上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疫情威胁增加推动疫苗销售扩大,利润依然大幅上扬。卫生部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显示。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死率较2006年分别上升了2.95%、20.91%和17.45%。血液来源的短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反映了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整体上仍处于依赖血液制品等中低端产品的产业格局,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的产品有待扩大规模。

    卫生部日前公布《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并将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对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浆源规模管理和浆源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新办法的实施,国内血液制品产业的规范度和集中度有望提升,大型血液制品企业可以依托市场优势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全行业的产业升级与规模成长。

    日前,国家卫生部还披露了最近制定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在现行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新增甲肝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和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从而实现对乙型肝炎等15种传染病的预防。增加公共投入,发展疾病预防计划免疫符合新“医改“的规划原则。今后两年内,随着国家在疾病预防疫苗领域的公共投入扩大和普及力度增强,疫苗企业可望获得稳定增长的市场机会。

    医药板块投资分析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保健服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高于10%。而据中国经济网统计,2007年我国医疗保健产业产值占GDP不到4%,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大大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医疗保健服务主体的医药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计,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08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8%。

    长期以来,因医疗保健服务公共投入严重不足与体制积弊,庞大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受到高度压抑,也深深阻碍了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

    尽管医药行业近年来增长速度总体上保持高于GDP发展速度,但考虑到构成我国医药产业重要组成的化学原料药行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医药行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偏小、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依然十分严重;国内市场上外资和进口产品占据中高端市场并且拥有较大份额;因流通环节阻滞与终端市场非完全开放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等原因,实际上真正形成的有效供给距离巨大人口基数和日渐老龄化并且收入持续增长的国民的医药需求潜力仍存在较大距离,医药行业的现状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未来以新“医改”的逐步推出为契机,随着医疗保健服务公共投入的不断加大,覆盖全民的医疗保健体系和服务水平得以逐步构建完备和根本提升,医疗保健服务体制得以改进和完善,医药行业与市场环境得到不断规范和有序化发展。有理由相信巨大的医药消费需求可望获得有效释放,医药行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而且,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我国的医药企业通过合作与竞争,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能力有所提高,培育和积累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与发展基础,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随着全球医药发展重心的转移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型,亦将在新的水平上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医药行业面临新一轮成长、分化、优化、提升的发展机遇。

    2007年全球股票市值中,医疗保健相关产业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而统计3月19日我国A股市场上医药板块股票市值为50237637.08万元,约占总市值的1.72%。

    截至2008年3月19日,已经公布年报的医药上市公司已达31家,约占全部医药上市公司的1/3。从公布的年报中可以发现:剔除因重组和借壳而缺乏可比性的企业后,其余上市公司200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以及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远远高于2006年的增幅。虽然2007年的大幅增长与2006年医药全行业遭遇政策调整和行业规范以及周期性低迷影响导致基数相对较低有关,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直接来源于2007年化学原料药周期性回暖和药品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另外,在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即使按新的会计准则计算,仅少数(2006年2家,2007年1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超过20%。由此看来,大部分公司的业绩提升仍然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的实质推动。

    测算3月19日医药板块的动态市盈率,全行业平均为52.1倍,相比较于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明显偏高。随着市场资金压力逐步增加,医药行业估值中枢有可能与整体市场同步下移。但相对于其他周期性明显以及宏观调控密切相关行业,受刚性需求拉动的医药行业以其转暖的行业发展环境和有利的发展机遇,未来成长具有相对更大的确定性,从而在吸引资金投向和集聚上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产品与市场优势明显长期增长可期的企业有理由继续享有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看好医药行业未来总体发展前景,给予“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其中,化学原料药细分行业随着产业政策调整和环保、原材料、能源压力的持续增加,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将更趋于提高,其周期性发展的特色将有所淡化。以往依赖周期性的价格波动获取短期快速发展的现象也许难以维系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尤其是在大多数化学原料药产品刚刚经历了一轮价格上涨周期后,尽管少数产品上仍存在一定涨价可能;而且,随着下游化学制剂药市场扩容及需求增长的拉动,化学原料药行业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动力,但总体上给予化学原料药细分行业“中性”的投资评级。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医药业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医药业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4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